7月3日至6日,由教育部幼儿园园长培训中心主办的“幼儿园球类特色游戏活动暨园长教师体育专项培训”在东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多所幼儿园的园长及骨干教师齐聚长春,通过专题讲座、实践示范课、园所观摩等多元化形式,系统提升幼儿体育教学专业能力,深入探索球类游戏与学前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
本次培训为期三天,以“游戏化、特色化、专业化”为核心宗旨,将“以幼儿为中心、以学员为中心”的双主体理念贯穿始终,特邀国内学前教育及体育领域权威专家组成授课团队。吉林大学教授裴海泓以《体育游戏的力量》为题,深刻阐释如何通过科学设计的游戏活动激发幼儿运动潜能;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张守伟教授(教师与干部培训学院院长)与杨泽森博士聚焦足球、篮球两大球类项目,详细分享“娃娃足球”及“幼儿篮球适宜性游戏课程”的实践成果与创新经验;中国垒球协会幼儿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吕京川则系统解析了幼儿棒垒球课程建构路径,为学员提供专业指导。
在观摩示范环节,这一理念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16名幼儿受邀走进课堂,与授课专家及参训教师共同构成充满生命力的“活教材”。裴海泓教授化身“教练”,以“小小运动员”的趣味身份邀请孩子们沉浸式参与情境游戏:篮球馆内,孩子们时而屈膝探索运球路径,时而组队商议游戏关卡,清脆的欢笑声与热烈的击掌声交织成灵动的乐章,真实定格下运动潜能被瞬间点燃的动人场景,让在场学员直观感受到游戏化教学的独特魅力。
培训的第二天实践课尤为精彩。张守伟教授在足球和篮球实践教学中创新性延续幼儿深度参与模式,田径馆内暖意融融——孩子们与张教授、参训学员共同围成“亲子足球圈”、“亲子篮球圈”,在欢声笑语中体验带球、传球等球类游戏的纯粹乐趣。这些孩子不仅是游戏的参与者,更成为教师观察研讨的“核心主角”:他们灵动的眼神变化、真实的情绪起伏、渐进式动作发展,被百余名教师实时捕捉记录。这种“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互动式研训设计,让教学观察从理论走向具象。参训学员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课堂让他们首次近距离地见到游戏化教学激活幼儿运动潜能的完整过程,为后续回园改进课程提供了可复制、可操作的鲜活范本。
培训期间的实地观摩环节亮点纷呈。学员们走进空军航空大学幼儿园,该园依托优质军事资源打造的“国防启蒙+科技赋能”特色体育课程,以鲜明的教育特色成为现场教学的典型案例。广州市增城区凤凰城凤妍幼儿园园长杨敏分享了“阳光体育特色课程”的本土化实施经验,因其极强的实操性引发学员们的热烈讨论与深度交流。
此次培训紧扣《学前教育法》和“双指南”精神,围绕幼儿真实需要设计课程,引导教师把科学运动理念融入日常活动,帮助孩子在游戏中自然养成终身运动的兴趣与习惯,为提升全国幼儿体育教育质量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为幼儿终身运动习惯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对提升全国幼儿体育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